廈門:為低級別文物“撐把傘”
2024-07-03 09:45:51? 作者: 來源:東南網(wǎng) 責任編輯:肖練冰
|
工人在潁川世澤堂進行脊頭彩繪。 東南網(wǎng)7月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邱趙胤 文/圖) 三名工人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撬起門口前埕的地磚,,拭去泥土,依次歸置好,?!巴暾亩紩M量留用?!贝▎挝粡B門集美發(fā)展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經(jīng)理黃山說,。 這是廈門第二批集中修繕保護的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集美潁川世澤堂的一個修繕片段。 低級別文物主要是指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即那些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與全國一樣,受產(chǎn)權歸屬復雜,、經(jīng)費籌措有限等多重因素制約,,廈門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一度不太理想,。 如何破題,?近年來,廈門通過加強制度建設,、集中保護修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突出科技賦能等措施,,走出了一條具有廈門特色的保護之路,。 “快馬加鞭”做“慢工細活” 走進集美大社后尾角的潁川世澤堂,只見緩坡紅瓦屋頂鮮艷,,屋脊上的剪瓷作品栩栩如生,,新舊瓷片完美銜接,修繕已近尾聲,。 突然,,“哐”的一聲,工人手中老化的地磚裂成幾段,。負責現(xiàn)場施工的廈門萬圣形意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陳澤誠心痛不已:“這種六寸磚停產(chǎn)了,,只能從其他拆除的老建筑四處收集?!?/span> 潁川世澤堂由陳嘉庚祖父初建,、其父親擴建,,陳嘉庚先生1874年出生于此。今年4月,,修繕工程正式啟動,,7月完工后計劃布展成嘉庚先生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場景,為陳嘉庚誕辰150周年獻禮,。 房屋主體架構保存得不錯,,但屋頂漏水、墻面剝落,、房梁腐朽,。施工方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保護性修繕。 工期短又逢連雨日,,修繕只能“快馬加鞭”做“慢工細活”,。代建和施工單位多次找集美校委會并走訪老人、專家,,比對大量相關資料,,盡力恢復這座百年古民居的歷史面貌。 修繕中,,嚴重外凸的右側(cè)墻體如何歸安是個難題,。施工人員把條石逐一編號,拆卸下后先灌漿加固再重新歸安,,工序繁多,。屋脊上剪瓷修復時新舊并用,只修復殘損部位,,完好部位則基本保留下來,。 與潁川世澤堂一樣,位于海滄老街的低級別文物張振成宅修繕時同樣如此,。 由于年久失修,,古厝出現(xiàn)橫梁空心化、石拱斷裂,、屋頂嚴重漏水等問題,。2021年,張振成宅啟動修繕,,成為廈門首批集中修繕的文物,,歷時3個月修繕完畢。 “房屋巷頭橫梁的修繕頗為費神,?!必撠熜蘅樀拈}南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和永說,換梁時需先做好支撐柱,,才能將上面的木構件一層層拆下,,但因橫梁嵌入水泥墻體,,只能從兩側(cè)墻體鑿洞搭建支撐柱。 陳和永解釋,,閩南地區(qū)古民居大多以插梁式構架為主,,通過梁柱之間重力的逐層分解,可以做到墻倒屋不倒,,對這種房屋構架的修繕也是閩南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的一項重要技巧,。 集中修繕留住歷史文脈 潁川世澤堂的修繕,是廈門文物集中保護修繕工程的一個縮影,。據(jù)統(tǒng)計,,廈門現(xiàn)有1960處不可移動文物,低級別文物1657處,,且多為祖祠宮廟,、私人產(chǎn)權文物。 低級別文物保護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難點,,也是傳承廈門歷史文脈的重點,。 為形成保護合力,廈門市從健全法規(guī)制度入手,,從源頭上落實保護,。2020年,《廈門市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將保護發(fā)展經(jīng)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2023年底,廈門又修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將全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納入“多規(guī)合一”保護工作,。廈門市文旅局還組建70余人的文物維修專家?guī)欤瑸楦鲄^(qū)文物修繕方案進行把關審核,,解決了大規(guī)模修繕中專業(yè)力量不足的困難。 同安區(qū)五顯鎮(zhèn)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庶安樓的修繕,,為廈門啟動文物集中保護修繕工程提供了契機,。 庶安樓是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方形古樓,融匯閩西南土樓,、閩中土堡兩種建筑范式,,是目前廈門地區(qū)少有的古民居建筑研究范本。2019年6月,,庶安樓因臺風和雨水導致局部損壞,,廈門隨即迅速啟動修繕保護。 以庶安樓修繕保護為契機,,廈門著手開展全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集中保護修繕工作,。廈門市文旅局成立調(diào)研組,,以瀕危、急需維修,、一般維修和基本完好四種狀態(tài),,對各級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拉網(wǎng)式排查。按照價值優(yōu)先,、瀕危優(yōu)先的原則,,確定首批163處搶險及搶救性維修文物清單,修繕資金由市財政按比例分配,,確保經(jīng)費補助到位,。市政府連續(xù)兩年將修繕項目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進行績效考核,。 2022年,,首批文物修繕完畢,其中140余處低級別文物占比約90%,,市,、區(qū)兩級共投入2億多元,保護力度為廈門市近年來所罕見,。2023年,,廈門又啟動第二輪275處不可移動文物的集中保護修繕,已完成修繕43處,。 為文物配上貼心“管家” “巡查‘醉仙巖天界寺碑刻’無異常,;周圍環(huán)境安全無隱患……”6月26日,思明區(qū)文物保護志愿者許麗仁和丈夫王鄭雄在仔細巡查廈門園林植物園內(nèi)的天界寺后,,立即通過手機上報巡查情況,。 2016年10月,思明區(qū)文旅局率先在省內(nèi)推出“文物守護認領”志愿服務活動,,并開發(fā)上線“廈門文化管家”系統(tǒng),,將轄內(nèi)199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開放給社會力量認領守護。 2017年1月,,發(fā)現(xiàn)“醉仙巖天界寺碑刻”無人認領后,,許麗仁夫婦當即以家庭形式進行認領,每個月他們會對所認領的文物點巡查兩次以上,。此后,,思明區(qū)還探索親子認領文物模式,為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注入年輕血液,。許麗仁的兒子成家后,,也以小家庭為單位認領了文物李世進宅。 2021年,,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廈門總結(jié)思明區(qū)經(jīng)驗,,在“文物守護認領”志愿服務基礎上,上線“廈門文物管家”系統(tǒng),,市民可注冊成為“文物管家”,。截至2023年底,平臺已注冊志愿者近900人,,認領文物1800多處,,巡查10萬多人次,其間有2名志愿者被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表彰為“最美文物守護人”,。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廈門文物管家”2.0版本全新上線,,增加了志愿服務,、廈門文物、活化利用三大板塊,。新版本數(shù)據(jù)更精細,,方便篩選、統(tǒng)計和導出,,相當于為文物配上了貼心的“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市還積極探索數(shù)字智慧化等新技術手段在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中的應用,,如打造鼓浪嶼元宇宙項目,,完成鼓浪嶼53處核心要素BIM掃描建模外觀場景拍攝和25處文保建筑點三維測繪掃描,提升文物保護修復水平,。 “修繕是為了留住文脈,,接下來將積極探索活化利用,推進文旅融合,?!睆B門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文物保護修繕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讓文物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真正地“活”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