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延平耀延城
2024-09-10 10:55:22? 作者: 來源:美麗延平 責任編輯:肖練冰
|
編者按 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延平的群山巍峨,,水脈湯湯,,自古未改其壯美,。山則自武夷磅礴而來,茫蕩拱于后,,九峰,、玉屏列翠于前,;水則自浦城、崇安之奔濤,,光澤,、清流之急湍,雙溪匯于城下,。人脈,、文脈自西晉五胡亂華,漢人士民南渡第一次入閩,,為客家先祖,。宋自龜山先生傳道南來,羅,、李諸儒衍其緒,,至朱子而集其成。此后文明大啟,,迄于明清,,有“理學名邦”之譽。 文化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永動機”,、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黏合劑”。美麗延平微公號特設“延平筆談”一欄,,精選延平歷史文化篇章推送,,旨在展現(xiàn)延平的靈魂、精神與生命力,,發(fā)揮文化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激蕩綠色高質量發(fā)展的蓬勃精神動力,。 延平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時稱南平,寓意“南疆平定”,。歷史上曾稱延平、劍津,、 劍浦,、永平、龍津,、鐔州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南唐保大三年(945)開始,,延平成為古代二級行政區(qū)駐地,,明洪武元年(1368)改為延平府,,與建寧府、邵武府并列為閩北三府,,直到1913年廢除,。1956 年11月,在南平縣域內設立南平市1958年,,南平縣并入南平市,。1994年9月,撤銷南平地區(qū)設立地級南平市,,縣級南平市改為延平區(qū),,行政區(qū)劃不變。1995年1月1日,,南平市延平區(qū)正式成立,。 宋代為延平區(qū)古代教育鼎盛時期,英才輩出,,鐘靈毓秀,。南北宋319年間,中進士者共331人,,其中有北宋元豐五年狀元黃裳,。南宋初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名人學者會集到延平,。“獨先天下興州學”為后人稱頌,,有碑記存于西山碑亭內,,碑文歷述山城教育之興起、發(fā)展及形成中心的史跡,。名重天下的“延平四賢”(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曾先后在此創(chuàng)建書院,,講學傳道,使延平區(qū)成為聞名遐邇的“東南鄒魯”“理學名邦”,。 1646年隆武帝駐蹕延平府,,鄭成功向隆武帝呈獻“條陳”:“據(jù)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寶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所,、水師訓練基地,、巡守閩浙贛邊關。鄭成功在延平時間雖只有八個月,,但對鄭成功意義非凡,。它是鄭成功軍政生涯的起點地;“延平條陳”的誕生地,;“延平王”的冊封地,;也是驅荷復臺的戰(zhàn)略策源地。 本文主要講述文武延平的事跡,,他們是打造閩江之珠,,門戶城市的靚麗名片之一。 —,、文延平李侗 李侗(1093一1163),,字愿中,號麗翁,,世稱延平先生,,南劍州劍浦縣崇仁里樟林鄉(xiāng)(現(xiàn)南平市延平區(qū)爐下鎮(zhèn)下嵐村樟嵐自然村人),宋代理學大師,,“延平四賢”之一,。李侗幼年聰明警悟,24歲始受業(yè)于羅從彥(字仲素,,世稱豫章先生),,盡得其所傳。當他初見羅從彥先生時,,寫了一封長信給羅先生,,信中說:“身為男子,生在中華,,又幸而得聞先生長者之風十年,、于今二十有四歲矣。忙乎未有所止,,燭理不明,,而是非無以辨,不啻猶饑寒之切身者,,求充饑御寒街之具也”。 《南平縣志·李侗傳》表明了不求功名利祿,,一心追求儒學真諦的決心,。從學數(shù)年之后,,即謝絕世故,屏居山田,,結茅于水竹之間,,過著十分清苦簡樸的生活,一心窮究理學,,歷時四十余年,、造詣很深。李侗生性拙樸,,好靜坐,,不喜著書,作文,,淳然有處士之風,。力學主張“默坐澄心以體認天理”,也就是認為,,學習圣賢的道理應當“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重要的是“反求諸身”,。他發(fā)揮了《中庸》里關于“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的思想,教人致力于從靜中去體認“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前的氣象為如何”,。在這里,,李侗是把禪理中關于靜思的智慧和儒家中庸之道的思維方法結合了起來,著重去探索中庸的心理奧秘,。 他認為“理一分殊”論,,是區(qū)分儒學和道教、佛學的分水嶺,,他說:“吾儒之學,,所以異于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共不一,,所然分殊耳,此其要也”,。又語“要見一視同仁氣象卻不難,,須是理會分殊,雖亳發(fā)不可失,,才是儒者氣象”,。把“理分殊”論提到這么重要的地位,是李侗之前理學家所不及的。李侗不僅認為天地萬物的本體是理,,而且還認為統(tǒng)一的理所體現(xiàn)的萬物是各有特殊,,有差別的。他認為主要的不在“理一”而在于“分殊”,,要做到“毫發(fā)不可失,,才是儒者氣象”。李侗還以黃廷堅稱贊周敦頤“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這句話作為座右銘,,經常誦讀,要求學生牢記在心中,。所以后人都以“靜中氣象”“ 冰壺秋月”“光風霽月” 這三個詞稱頌李先生的品格,。 李侗一生中最值得高興的就是在61歲時收得意門生朱熹的事情,他的思想對朱熹哲學的成熟和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朱熹是我國古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人們用北有孔子,南有朱熹來概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紹興二十三年(1153)夏天,,朱熹二十四歲時,遵從父志來延平求學于李侗門下,,他決定拜李延平先生為師,。為表誠心,他學習前賢楊時,、游酢“程門立雪”之舉,,舍棄舟車,步行三百余里,,沿著漫漫山路,,從五夫一直走到了南劍州劍浦縣崇仁里樟林鄉(xiāng)(今南平市延平區(qū)爐下鎮(zhèn)下嵐村樟嵐自然村)。 朱熹受學李侗后,,成為二程理學的第四代傳人,。至此,代表中國孔孟道統(tǒng)的二程理學,,終于實現(xiàn)了由中原到福建的歷史性南傳,。至隆興元年(1163)十月李侗病逝的十年間,朱熹曾數(shù)次親赴先生家中聆聽教誨,。由此朱熹逐漸由釋道思想轉為以儒道,,為開創(chuàng)閩學派奠定了基礎。十年間,,兩人書信往來頻繁,,內容廣泛,,后都被朱熹編入《延平答問》一書中。 隆興元年(1163)年,,李侗應福唐守汪應辰之邀,,赴福唐講學,不幸病逝于府治之館,,時年71歲,后歸葬于爐下瓦口村 ,。而今修葺一新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侗墓陵園莊嚴肅穆,,清明祭掃時,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喚起人們對先賢的無限追思,。 二、武延平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是日本人名田川氏,。弘光時監(jiān)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冊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清軍攻入江南,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曾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zhàn)優(yōu)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大洲島是鄭成功延平抗清時的水師操練場地,,大洲島自古就是閩江航道進出延平的必經之地,更是軍事要地,,鑲嵌在閩江航道中間,,分出內江和外江。外江面寬約700米,,是閩江之航道,;內江面寬約300一400米,水流深直平緩,,是開展水師訓練的理想場所,。 1646年三月至八月,南明小朝廷駐蹕延平抗清,,鄭成功受隆武帝囑托,,以大洲島作為水師訓練基地,就近招募兵丁,,釆取“以丁養(yǎng)民”的辦法進行練兵,。據(jù)傳說當時每日江面上都有戰(zhàn)船五六十艘,每船兵丁二三十人,,鼓聲,,吶喊聲此起彼伏,規(guī)模十分壯觀,。島上還建有造船廠,,木材都是釆伐自延平茫蕩山。后來這批延平籍兵丁作為水師精銳部隊,,跟隨鄭成功橫渡臺海,,在收復臺灣作戰(zhàn)中立了戰(zhàn)功。鄭成功在歷史上最大功績就是收復臺灣,,被譽為“開臺圣王”,。 但你知道嗎?鄭成功一生中最高的正式封號,,卻是“延平王”呢,?因為延平是鄭成功軍政生涯和抗清事業(yè)的起點。這事還得從隆武帝朱聿鍵說起,,清順治元年(1644),,在明將吳三桂引領下,清軍入關并迅速擊敗李自成,,清廷定都北京后,,開始了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1645年,清軍鐵騎下江南,,南明唐王朱聿鍵流亡福建,,取道仙霞嶺、浦城,、建安等地,,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權,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被起用為“開國勛臣”,。1645年8月,,鄭芝龍帶鄭成功進謁隆武皇帝,一開始隆武帝應該只是想拉攏鄭芝龍才召見下鄭成功,,但當君臣奏對后,隆武帝發(fā)現(xiàn)鄭成功十分有才華,,甚至想要與其聯(lián)姻,,他對鄭成功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為了體現(xiàn)對鄭成功的欣賞和恩遇,隆武帝改其名“森”為“成功”,,并賜姓朱,,鄭森變成了朱成功,這也是為什么人們也叫鄭成功為“國姓爺”的原因,。也就是從這次面君之后,,鄭成功成為隆武帝的臣子,開始追隨隆武帝保明抗清,。1645年12月鄭成功隨隆武帝出征,,抵達延平府(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此后半年,,延平成為隆武政權的政治,、軍事中心。 1646年初,,清軍自江西向福建方向進攻,,鄭成功臨危受命,輾轉閩贛交界的杉關,、鐵牛關和分水關等地,,擔任防衛(wèi)重任。1646年3月,,鄭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進諫,,提出“據(jù)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的條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延平條陳”,他是鄭成功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此后,,鄭成功以畢生的精力踐行了這戰(zhàn)略構想,。隆武帝十分高興,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同時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后來鄭成功離開延平后,,在廈門、金門等地抗清都是高舉“招討大將軍”的封號,,如1647年,,鄭成功在小金門(今金門縣烈?guī)Z鄉(xiāng)),就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之名誓師反清,。 延平是鄭成功軍政生涯起點,,鄭成功在延平得到了鍛煉,思想上也逐漸成熟,,時間雖只有八個月,,但對鄭成功意義非凡:在延平鄭成功投身抗清,開啟一生抗清事業(yè),;在延平提出“延平條陳”,,是鄭成功一生都在踐行的戰(zhàn)略;在延平鄭成功第一次被封爵拜將,,“忠孝伯”“招討大將軍”都是鄭成功常常使用的封號,。 鄭成功是追隨隆武帝的,為何是被永歷皇帝冊封為延平王呢,?原來這時隆武帝早就見朱元璋去了,。隆武帝雖然胸有大志,鄭成功也矢志抗清,,但無奈清軍勢大,,許多將臣都有二心,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個妥妥的投降派,。這邊隆武帝和鄭成功還在為抵抗清軍殫精竭力呢,,那邊真正掌握大權的鄭芝龍卻向清軍獻地圖并撤除了守關部隊,。1646年8月,清軍從仙霞關入閩,,隆武帝朱聿鍵逃出延平,,準備逃向江西,途中被清軍追殺于汀州(今長?。?。 隆武帝死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西部肇慶即位,,即永歷皇帝,。隨后,鄭成功在廣東南澳誓師起義,,奉南明永歷政權為正朔,。清順治十一年,永歷八年(1654),,永歷朝廷與鄭成功聯(lián)系,,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再沿長江北伐。為了取得鄭成功支持,,永歷帝決定敕封鄭成功為藩王,,那用什么封號呢,“福王”“ 閩王”等因各種原因都不合適,,經過討論最終決定封鄭成功為“延平王”,,主要原因就在于鄭成功在延平投身抗清大業(yè),對其具有極大意義,;延平是軍事重鎮(zhèn),,地位也較高;另外“延平”又有“延續(xù)明朝太平盛世”之意,,“延平王”是鄭成功一生中最高的封號,。 ?明順治十八年三月(1661),鄭成功率領25000名將士,,350多艘戰(zhàn)船,,橫渡臺灣海峽,包圍了臺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zhàn),,最終擊敗了在臺的荷蘭駐軍,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訂投降書,。至此淪陷于荷蘭侵略者達38年臺灣,,重新回到炎黃子孫的懷抱,。鄭成功驅荷復臺后,以明朝體制建立政權,,使臺灣政治歸化,。以農墾商貿發(fā)展經濟,使臺灣社會開化,。以興學辦校推行文教,,使臺灣漢化教育。從閩學入手,,推廣朱子文化,,使臺灣全境儒化。鄭成功從歸化,、開化,、教化、儒化了臺灣,,給臺灣種下延綿世代的福根,。(文/林明盛) |